铁塔语文学刊
大众文化与语文的碰撞:
范闲能写出《登高》吗?
文/ 王洁
摘要:大众文化作为一种与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并存的文化形态,对语文教学的补充作用十分明显。本文以热播剧《庆余年》中对诗歌《登高》的争论为角度切入,利用语文教学方法进行剖析,力求在实现大众文化与语文的碰撞过程中助力语文的现实成长。
前段时间网络电视剧《庆余年》因为新颖的剧情一经播出就倍受欢迎。《庆余年》讲述了拥有现代人记忆的男主人公范闲穿越到了古代,自海边小城初出茅庐,后历经家族、江湖、庙堂的种种考验和锤炼而得以成长的故事。除了新颖的剧情外,男主人公范闲的“背诗场景”也称得上是该剧的“高光时刻”。在靖王府诗会上范闲凭借一首《登高》力压众人,一举成名。在之后的剧情中,“文坛大家”庄墨韩质疑其作诗能力,认为诗中后四句满是苍凉潦倒,对于一路风光的范闲来说不符合其经历心境,有点儿“少年强说愁”,过犹不及。
(图为剧中台词)
(图为剧中台词)
《登高》?怎么听着名字有些熟悉呢?难道是?对,没有错,就是杜甫的那首《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那范闲能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呢?让我们抛开电视剧的剧情设计,进行一番讨论。
· 一 ·
一条暗示——单元导语
杜甫的《登高》作为《杜甫诗三首》之一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第二单元。此单元是诗歌单元,选入的都是唐代诗歌。课文在“单元导语”中提到:“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单元导语明确了“提高审美和感悟能力”的学习目标,同时也给出了“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的学习提示。根据以上提示,可以得出这单元的诗歌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感而发”。诗歌是在作者经历基础上的“再创造”,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登高》作于公元767年,此时的杜甫已经56岁了。离开成都草堂南下的他病魔缠身,到了夔州后受到当地都督的照拂。在重阳节那天,杜甫登上了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百感交集。不禁发出了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感叹。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诗中充满了对生命蹉跎的感喟和自己衰老的无可奈何。这其中种种滋味岂是一个阅历尚浅的青年就能随便写出来的呢?
(图源网络)
· 二 ·
两种人生——知人论世
杜甫的一生经历和创作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主题和风格上。少年时期的杜甫无忧无虑,游山玩水,这时期的作品也充溢着年少气盛的浪漫色彩。之后杜甫经历了应试的失败和小儿子的去世,作品中忧患意识明显。中年历经战乱,作品中现实主义的意味更加强烈。晚年开始西南漂泊,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所做作品怀旧气息浓烈。由此可见,杜甫的一生起起落落,伴随着战乱饥饿。从少年的“意气风发”到晚年的“穷困潦倒”,可谓“看尽人间百态”。杜甫就是在这样的人生中“积极入世”的,坚持着自己的理想。
我们再来看《庆余年》中男主人公范闲的另一种人生。范闲作为户部侍郎之子,少年之时养在儋州。一入京都,虽然因为其特殊的身份招来了各方势力的追杀,但是顶着“主角光环”的范闲每次都能在别人的保护下化险为夷,并在此过程中收获了友情、爱情和亲情。范闲从一开始的“懵懂无知”到后面的“步步为营”,实现了个人的成长。
杜甫和范闲的两种人生,一种起起落落,一种“高歌猛进”。范闲的“顺遂”与杜甫的“起伏”,这两种人生是不具有可比性的。两个人的时代背景,成长轨迹截然不同,所以对人生的感慨自然也是不同。无论从创作背景还是从整个的人生经历来讲,范闲的经历是绝不能支持他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样的诗句的。
所以,范闲也注定成为不了杜甫,也写不出来《登高》这样传世的作品。
参考文献:
[1]丰建霞.李燕秋.大众文化: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J].教学与管理.2015(03).
[2]郭子超.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单元导语研究——先行组织者理论的视角[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8(06).
[3]伏旭翠.杜甫《登高》的历代接受与当代教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
王洁,河南大学文学院2019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教育硕士
往期精彩
铁塔前沿:名著经典钩沉 | 基于阅读法品析《平凡的世界》
铁塔文廊 | 品文学之经典,析人物之风采:基于表现手法探究海燕形象的塑造
铁塔论“见” | “2049年,作家将失业?”——当AI邂逅写作,语文名师有话说
关注 | 致前浪,那些年舌尖上的语文
编辑 |张明月 刘海宁
审核 |马 瑞 李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