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人文纪实】津门网喻磊作品:《我在石桥坐茶铺》

茶堂子茶铺需要时光的浸泡才泡得出陈年的味儿来,我在石桥那家茶铺似乎就泡出了些许味道。石桥这个地踏并不陌生,想当年,在没成渝高速公路的时候,往川东方向的重庆,甚至内江、自贡都得起个大早,龙泉山山高路窄弯急货车多,只有赶在高峰时段翻过龙泉山才不会堵在山上。到了石桥几近晌午,就得刹一脚,打个尖。晓得石桥这个地踏大多是因为羊肉,羊肉带皮,肉嫩汤鲜,声名在外。但我觉得膻味重,只有陪吃的份儿。路过的次数虽然不计其数,也仅仅是过客而已。很多年后朋友有去过石桥的,说那儿除了美食之外,还有一家茶铺值得一“坐”,介于俗事缠身,终未所愿。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农历丙申年正月十八(2016年2月15日)去资阳的巍峰山赶完庙会,特意绕了一个弯儿到石桥去逛了一趟。下午五六点钟到了石桥,此时天已擦黑,就直奔茶铺而去。正月间的茶铺子关得早,说明了慕名前来之意后,老板还是开了门,不过不卖茶了,老板正在茶铺收抬清洗茶具。我躺在竹椅上环顾空寂的茶堂子,真有“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荷塘月色》,朱自清)的感觉。在川西坝子,有如此大的茶堂子实属少见。三张长条桌拼成一溜一字排开,两边整齐摆放好了竹椅,像这样摆放的茶桌在茶铺里还有八九溜。茶堂子的空间高,圆梁擎天,有亮瓦,此建筑非同一般民居。透过屋顶的亮瓦就能看清茶桌、茶椅都裹上了一层“包浆”,搭眼就晓得这个茶铺有些年辰了。店招打的是“石桥镇老年活动中心”,老板说这里曾经是会馆,据考为广东会馆,此建筑果真非同寻常。不难想象,满堂子的茶客是何等的闹热!这个时候又联想到20世纪90年代末,在我供职的单位分来了一位从石桥走出来的川大毕业的小姑娘,到后来有了网络之后取了一个网名,叫“石桥春燕”,其意不言自明。新世纪后竟然还在一个“屋檐”下共事多年,偶尔听她提及家乡的一些人事,我对石桥这个地踏有了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过都留于表象。这天在这儿呆的时间不长,没有时间去深究石桥的历史,也没有茶客与之品茗聊天,只好悻悻离开,留下些许遗憾。
赶场天场街打拥堂
年货铺
酒铺子
挑担背篓与沿街摆摊的乡人
童叟无欺
葱花蒜苗萝卜白菜更忠实于百姓生活
卖丁丁糖
买瓜子挑口味的乡人农历丁酉年腊月二十五(2017年1月23日),再到石桥,适逢场期,又逢农历新年将至,赶场的乡人特别多,即便这天是一个重度污染的日子,也没阻挡住乡人赶场的热情。天还蒙蒙亮的时候,镇上的铺子已有不少卸下门板,准备开门迎客了。沱江边上,从南到北,尽是些桃担背篓的乡人。从一石拱桥的高处可以观其全貌,场街宛如一条线,由近及远,逐渐消失在远处。一色的小青瓦,与沱江相呼应,构成了小镇的色彩。人群穿梭,起早赶场的乡民给这老场镇带来了一天最初的生气。眨眼工夫,场街上的铺面大都开张营业了,街沿上也摆满了地摊儿,场街上乡人打堆堆。买卖的无非是些葱花蒜苗、萝卜白菜之类的菜蔬,也有鸡鸭鹅之类的家禽。看来油盐柴米更忠实于百姓生活。闹热的不仅仅是买卖,逢场天里乡场上的茶铺也打拥堂。“石桥老年活动中心”自开门迎客起就没清闲过。乡人们散居各处,又适逢农历新年前夕,彼此会面叨叨家长,叙叙来年的农事,只有借赶场的机会。“所以场上的茶铺,就是他们叙亲情,联友谊,讲生意,传播新闻的总汇”(《李劼人说成都》)。乡人偶尔也摆一摆石桥的历史文化,但知之者少,应合者自然不多。同年的七月初八(8月29日)又到石桥坐茶铺。时值盛夏,尽管天热,茶堂子也座无虚席,尽是些喝茶打牌的乡人。凑热闹、抱膀子的人也不少,大都起身弯腰看了这家又看那家,指指点点,比打牌的还着急。十一二点钟左右,赶场的乡人就散了,剩下来的多是镇上的茶客。一位坐在茶铺大门旁竹椅上的老弟斜跨一精致的酒囊,一边吃茶一边喝酒,有茶铺坐,还有酒喝,一副知足的样子。说是酒囊可以装一斤,早上出门晚上回家,一斤刚好,饭可以不吃,酒不能不喝。看来,“酒囊饭袋”这个成语也不能一概而论,还得见人说话。茶铺里还有一戏台子,几位镇上的老茶客竟然在戏台子上横幅旁的竹椅上拉伸打起了瞌睡,且睡得很香,简直没把自己当“外人”,正如李劼人先生所说的,茶铺的主要功用就是充当了“中等以下人家的客厅或休息室”(《李劼人说成都》),此话一语中的。
自家的“客厅或休息室”
身背酒囊的茶客
抱膀子
赤膊上阵
打牌九
打瞌睡
着中山装戴机械表抽旱烟的茶客说起石桥,不禁想到一首诗,出自于谁家已无从考证,这首诗写道:“石桥帆影出碧涛,渔女煮酒问桑麻。远来皆是荆楚客,笑入会馆似还家。”这首诗中提到的,“帆影”、“桑麻”、“荆楚客”、“会馆”等,上两句说的是这里曾经舟楫往来、人声鼎沸的场景和农事活动之类的事;下两句说的是湖广填四川时移民修建的会馆及远道而来的荆楚客商。说明石桥这小地方还有那么点名堂。其实,宋朝以前,这里不过是往来行商歇足的小地方,幺店子而已。可是,到后来这地踏还真有那么些板眼儿。由于石桥地处沱江,水运业相对发达,再加之在汉代石桥便开始生产井盐,到清朝时清政府还在此地设立了专管盐事的机构以收取盐税。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外地人口陡增,为商业的交流与公平,在此修建了好几个会所,被称为“六省会所”。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还在石桥设立了“四川省水上警察局”,尤其到了抗战时期,它竟然成了川中的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重要的水运码头,以至于简阳县衙由简城镇迁至石桥,这石桥小镇竟然开了一百多家茶馆,有九大码头……可见,当年的石桥是何等的风光无限与繁华至极。后来,随着水运业的衰落,石桥便淡出人们的视线,少有人提及,风光不再了。
背景浑茫的是沱江东岸的简阳新城
残存的石寨门说了半天石桥,还不晓得石桥的来历便有点枉然了。石桥还是古时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正处于通往“喧然大都会”——成都的要道上,在通往成都的东大路上为河水阻断,故而建了一座小石拱桥,以便过往行人、车马,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地踏叫做石桥。坐在茶铺里继续喝茶,打量这座茶铺,它没有重檐翘角、几重院落,与成都东大门洛带的会馆建筑相比,不知寒碜多少倍。其实也不尽然,它也曾经辉煌一时,只不过随着石桥的日渐衰落,几经风雨战乱留下的躯壳,早没了当年会馆的繁华与祥堂,沦落为市井小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此外,石桥还残存有三条老街和陕西会馆等。陕西会馆隐匿于杂草之中,显得破败不堪,不过主体建筑还算完好。
冲壳子
早年的会馆沦落为市井小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世间万物的命运莫过于此,那就是盛极而衰。站在沱江边上向东眺望,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俨然一座大都会;回望石桥,一片片底矮的民居青瓦连片,正所谓泾渭分明:一边是未来,一边是历史。留有蜀地遗风的石桥呈现的是蜀地的市井文化,而这座老茶铺演绎的便是小镇的码头文化、乡土文化、会馆文化。“变”是当下的主题,这地踏由于成都新机场与成都东部新区的建设需要拆迁,石桥或许将迎来再生与涅槃?试想一下,没有了文化底蕴的石桥将是一个啥模样呢?那从石桥飞出去的燕子还找得到回家的路么?
喻磊 1963年9月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81年参加工作,1989年在四川人民出版社从事摄影及编辑工作至今。现为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人民出版社编审。在“津门网”发表过《我在火把戏班看演戏》《我在彭镇坐茶铺》。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