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课文
2019年秋季,要全面使用统编版语文教材了。这学期也是我们最后教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了,一边教,一边思考,这也是责任,也是给自己留一份纪念。从1996年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诞生至2019年6月,23年的苏教版教材研究、思考,也成就了我这位普通老师。一纲一本、一纲多本,我们的教学人生有过这些经历。
《长江之歌》,是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第一课,这篇课文统编版教材估计不会选的。不过,这首歌是属于中国人的,是一首值得细教的一首好诗,即使教了统编版,这样的诗也可以继续在自己的课堂里演绎。因为这是非常正能量的作品。
我教这一课,与老师们不一样。特别在读思上。我觉得,我的这一教,是精彩的,是值得让更多的学生、老师知道的。
学生把《长江之歌》读两遍,都会立即发现这首诗是用第二人称写的。转变人称让学生读,学生会怎样?他们用第一人称改读,不需要老师讲述,学生所说的答案是一致的,那就第一人称写长江,写出来的母亲河,有一种自傲感,不如第二人称亲近。继续改读,用第三人称改读《长江之歌》,说一说,三种人称为何不一样?学生个个发现,第三人称,好像长江与我们的距离很远很远,关系不大。这是不是这首歌词创作的最精妙之处?细微的差异,让学生感受到了。这不是老师讲的,是学生读几遍,都能思考到的。教学至此,不是终点。接着:
我出示几个研究数据:有人研究了“2万部文学作品”,发现65%的作品是第一人称写的,30%的作品是用第三人称写的,第二人称创作的作品不足4%。几乎100%的作家处女作是用第一人称写的。百年来,100多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80%的作家尝试过第二人称创作。
读思这些数据之后,再读《长江之歌》,相信他们接下来的写作,在人称选择上,不会随意的。精准的人称选择,是写作中应该考虑的事。这就是我理解的这一首诗给予学生的写作智慧,这是很多课文无法讲述的。
处女作,作家都使用第一人称,因为自己知道想什么,自己做了什么,读过什么……很清楚。第三人称被称为万能人称,写远方的那个“他(她)”,不好考证,随便编创,行!用第二人称,难!面对面的那个人,做什么你可以看到,想什么,就很难全面知道了,如果不明不白就写下来,很容易被人揭穿。所以,作家不是傻瓜,绝对不会轻易做这件傻事。
第二人称,是面对面的那种表达,是熟悉对方的一种表达。《长江之歌》的作者胡宏伟既然选择了这一人称,说明他对长江是非常熟悉的。接着,我就用作者到底对长江熟悉了哪些东西来进一步阅读诗。
这个问题不难,因为这首诗很清楚向读者讲述了长江的真实。“从雪山走来、从远古走来”作者知道,“向东海奔去”作者明白,“长江哺育各族儿女,挽起高山大海”清清楚楚……
将来,只要有机会,我还会讲这首诗,即使教材中没有,教这一内容,也不是坑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