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边城读后感800字(建设性的理性批判更具直指人心的力量——作文点评第69季:特约名师点评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考生二模作文)

边城读后感800字

(先锋书店云夕图书馆一角)
【写在前面】
 
2018高考进入倒计时,上一季的点评,我们约请了十位一线名师给最后冲刺阶段的同学们就如何复习语文、升格作文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受到了大家的普遍欢迎和关注。眼下,各所中学进入复习冲刺阶段,学校和高三的老师们都开始各显神通,除了让同学们大量接触其他名校的模拟试题外,还会让老师有针对性地为同学开出自己的独家药方,有些学校甚至对最后阶段的资料“设密”,不想把精华与校外人员分享。正因为如此,第69季作文点评剖析苏南四市二模作文才显得特别有意义。围绕“健康”这一大众话题,中学生作文诊所约请了南京和扬州的一位语文特级教师、一位正高级教师来共同点评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高三年级学生的二模考场作文。徐飞老师认为,有建设性的批判,议论文才会有直指人心的力量;陈桂华老师指出,写文章既要合乎人性,尊重人情,更要注重逻辑,讲求理性。
 
进入考场之前,看看两位老师的点评,对你的考场写作一定会有不少启示。
 
【原题回放】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健康是最重要的财富。身体要健康,心灵也要健康;个人要健康,社会也要健康。维护健康是做人的责任。
 
——2018届苏锡常镇二模作文题

 
【学生习作1】
 
祖父的树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一考生
 
祖父突然病了。
 
收到消息,急急忙忙地赶回了老家。祖父躺在病床上,面容消瘦了许多,本就有些秃的头相较我上次看到他,又掉了不少头发。我看着他,几丝心疼,几丝气愤,气他不注意自己的健康,语气急了些:“是不是又和老朋友去喝酒了!怎么说你都不听啊!…”他脸朝着窗外,一言不发。
 
等出了房间,气消了不少,冷静下来想想,自祖父去年开刀后,他已许久不喝酒了。他现在还天天听养生节目,对着祖母的菜谱指指点点,祖母那天还打电话来抱怨:“他现在是晓得维护自己的健康了,苦了我呦。”
 
在厨房找到祖母询问原因,祖母努努嘴,看向窗外。进来时着急,我到现在才发现,老屋前的老榕树竟没了。
 
有些怅然,是从上个秋天开始吧,还没来得及在漫天黄叶中打落一地的银杏果,村口的银杏树就消失地无影无踪。村里的孩子早上醒来,只能对着土包包,嗅着那载着银杏树的蓝色巨人留下的烟气,怔怔发愣。
 
就是那天起,树一棵棵地奔走,消失在远方,留下千疮百孔的村庄。
 
我的村庄病了。
 
它曾是那么的绚丽。春日,我们抚看香椿的树干,看香椿挂满树梢。夏日,躲在榕树的阴影下,与日光捉着迷藏。还有秋日打落的银杏果,冬日挂满树杈的平安符。
 
曾经的人们也是那么地爱护它。在多少炎热的盛夏,村里的老人从河里打出清水,细心察看有哪棵树缺了水。孩子们也不甘示弱,在春日的河堤边,种下一株株幼苗。他们曾是那么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它的健康呀!
 
但现在,又是怎么样了呢?
 
祖母嘴里不停地抱怨着:“你爷都一大把年纪了,还和挖树的吵架,村长都劝不住。”闭上眼,想到这个瘦弱的老人挺直了背脊,站在老树前,义正言辞:“你们不能挖走它。”我也能想到对面的人用怎样不屑的眼神看着他,眼里只有利益闪着光。他们看不到自己的心病了吗?他们不会维护自己的健康吗?
 
推开房门,祖父仍保持着刚才的姿势。窗外,几个孩子唱着童谣,扛着树苗走来:“三月天,把树种……”水壶里的水浇在树上,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祖父笑了,至少,还有这么一群孩子,在维护着村庄的健康,维护着自己心灵的健康。
 
我看着床上的祖父,他虽然由于身体的疾病躺在床上,却一刻不停地维护着自己心灵的健康。
 
他的心头,该是有一棵树,一直健康生长的吧。
 
【学生习作2】
 
病态的言论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一考生
 
北京饭店遇袭女性,穿着得体,行为规范,但还是受到了质疑:“这么晚回去干嘛?肯定有问题!”
 
一日本留学女生因感情问题寻求好友庇护,最后好友被捅死。可是网友并没有放过这位好友:“这么善良干嘛?为什么没有一点警惕性呢?”
 
不禁想问,我们的言论怎么了,受害者是有罪吗?
 
有人说,健康是最重要的财富,身体要健康,心灵要健康。我看,言论更需要健康。
 
当事件发生,整个公众言论的焦点不在于同情弱者,鞭斥强者,而试图在受害者本身挖掘出一点罪状出来,这样的言论毫无疑问是病态的。
 
病根在哪里?是人情的冷漠,还是道德的沦丧?
 
这些其实都言重了。根源其实在中国网络长期博眼球的传统。
 
记得前几个月在电视上看花滑世锦赛,在看到中国小将不利的情形下,突然怀念起了中国过去的金牌选手,申雪和赵宏博。
 
拿起手机,搜索,发现第一条竞是申雪与赵宏博离婚。震惊之中,发现只是一篇普通的介绍文而已,只是那个标题为它平添了多少浏览量!
 
标题党毫无疑问就是为了博眼球。在这个流量决定一切的时代,流量就是广告费,流量就是收益。在利益诱惑下,许多人不惜牺牲自己的良知,去发出一些不“健康”的言论。标题党还是小事,造谣者更是数不胜数,这是何种病态!
 
而前文事件中的网络言论导向,同样如此。同情弱者谁都会干,毫无新意。如何博得公众的眼球,不如我们来探究受害者的罪状。许多人怀着这样心理,发出了对受害者的质疑,在博得公众眼球同时,却不知自己是加深了对当事人的伤害。
 
突然想起,我们作文不也就是这样。为了博得批卷老师眼球,立新啊立新,决不可以平庸。在这个过程中不也会发出一些“不健康”的言论吗?
 
犹记,高一时写边城的读后感,我故意逆主题而为,探索边城悲剧的根源,并总结这是“质朴人性的悲哀”并对这种人性进行批评。主题的确是新颖了,可最后语文老师以一个“中”评价全文,并留下一句评语“不要为立新而立新,这是不健康”。
 
非常感谢高一的这位语文老师,把我带上了言论健康的正轨。同样以此句送给我们病态的网络言论。
 
不要为立新而立新。
 
不要为博眼球而发文。
 
不要以病态的眼光思考问题。
 
维护言论健康是做人的责任。

(先锋书店云夕图书馆风光)
 
徐飞老师点评——
 
让批判更具建设性
 
初看两篇文章时,觉得都很好(现在看仍是),一时不知道如何才让它们更好,也就不知道点评的方向在哪里。
 
但我心里仍有不少感触,尤其是对第二篇文章,实在是有不少共鸣。当时正逢林校长的致歉信引起又一轮网络热潮之际,看到第二位小作者所写的言论生态,一个关于“批判”的话题渐渐浮现而且挥之不去。但我很担心这是当时强大的语境使然,未必与两篇文章的特质有深切的关联,未敢动笔。
 
如今已是一周过去,网络热潮似已渐渐平息,我也纯粹以老师看学生习作的心态再读两篇文章。觉得这个话题似乎并没有大的偏颇,于是动笔。如果说的不对,欢迎批评。
 
这题目出得好,简简单单,清清爽爽。中心明确,6句话出现了6个“健康”;范围也很明确,可以写不同类型的健康;延伸判断也很明确,健康是财富,健康要维护……
 
题目不为难你,但你不可轻慢它。写好这个题目并不容易,毕竟健康的内涵很有弹性,身体的健康还容易道明,心灵的健康就有些抽象,社会的健康就更不容易说清楚。
 
健康,往往只有一度失去过它,你才能感觉到它。也许正因为这一点,两篇文章虽然一记叙一议论,但是都不约而同地用很少的文字正面写“健康”,用更多的文字写“不健康”。我现在不在高三,对这一次模考的信息了解不多,但我猜这类情况应该不少。个人认为这种侧重点也是成立的,因为否定了不健康就肯定了健康,赶走了不健康恢复了健康!但这一侧重客观上会赋予文章一定的批判性。
 
而批判又是有高下之分的。
 
什么是好的批判呢?考察的维度有很多,例如,敏锐的洞察、严格的标准、充足的理由、缜密的推理等等,但我觉得建设性是比较重要的一个维度,这是时下需要的,也是值得中学生写作时注意的。在这两篇文章中,我就看到了批判的建设性,当然,这种建设性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建设性的批判需要关注生活。两篇文章,一关注村庄生态,一关注言论生态。当然,第二篇的现实针对性更强一些,第一篇感觉和现实略有些隔,这与两位作者的写作水平的高下并无直接关系,主要是选材决定的。第二篇不仅关注网络生态,还联系到中学生的写作误区,而且切中要害,确有现实意义。不过,第一位作者如能稍费脑筋,让情境更具体,能交代清楚乱砍乱伐并未过时,恶源仍在,这方面则会改观。
 
批判的建设性需要对准问题。第一篇文章揭示的问题是清楚的,而且将祖父身体的健康和村庄的健康勾连映衬在一起是巧妙的,但后来又带出心灵健康,就显得有些分散,而且也不太容易表述清楚内涵以及外在关联。第二篇文章揭示的问题很聚焦,而且一直扣得很牢,但概括和定性上还欠一点思量。从作者举例来看,有的言论是不讲依据,妄加臆测;有的是名不副实,夺人眼球。共同之处在于只求新异,偏离事实。用“病态”一词概括,严厉和笼统了。
 
批判的建设性需要探寻症结。这方面第一篇文章做得还不够,没能点清楚破坏村庄健康的原因(也提到“利益”但缺少前后关联),总让人觉得有缺憾,说到底还是选材的束缚。第二篇文章则很注意纵深求索,从“病态”,到“博眼球”,到“流量”,再到“利益”(这里的利益就比较容易理解是怎么回事),虽寥寥数语,已直击核心,深刻而又爽利。而联系自我经历的一段,又使文章多了一种反思色彩。不过,“利益”一言蔽之,还是笼统了些。虽说中学生作文到了这一步已是不易,但作为一个成熟的思考者,当尽可能全面考察网络乱象的多种原因。这是题外话。
 
批判的建设性要让人看到希望和出路。这是对批判的高要求了,也就是有破也要有立,提出问题还要给出答案,指出弊病还要拿出良方。这是第一篇文章的突出之处。文末祖父和孩子们植树的情景,虽说有些理想化,但仍不失为一道亮光;也暗示了一种精神传承的可能,靠这种传承,人们也许能抵挡住急功近利的洪水猛兽,重建家园。而在这方面,第二篇文章则显得草草,只是写了四句呼吁,而且一句一段,急促收尾。也许是时间比较紧张的缘故吧。
 
文章其他方面的优点,比如第一篇的文字感染力和第二篇的行文之利索等等,就不一一列举和细述。
 
这一次向中学生作文诊所申请不随文点评了。看到有中学老师对林校长致歉信的随文点评,我竟一时对随文点评这种方式感到很大的不安。因为我看了那篇点评,既感觉点评者的犀利和细腻确实令人佩服,又感觉到自己不会写文章了……平时我们改作文改得过细,会不会也让学生有第二种感觉?下决心今后评改学生的作文一定宽简些。
 
这就想到建设性的批判应该还有一个特征——宽容性,当然不是无原则的宽容,但最起码对无伤大雅、无碍大体的瑕疵有一种包容;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更要有一份理解和尊重。
 
(特约点评:江苏省四星高中、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大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徐飞老师)

 
(先锋书店云夕图书馆一角)

陈桂华老师点评——

 正确的认知,理性的思辨
 
文章要讲理,这里的“理”可解释为“事物的规律”。写文章既要合乎人性,尊重人情,更要注重逻辑,讲求理性。
——写在点评本季习作之前
 
【审题立意】
 
材料给出了主题词“健康”和可能的写作方向,由三句话组成,一是“健康是最重要的财富”,强调健康的意义或价值;二是“身体要健康,心灵也要健康;个人要健康,社会也要健康”,强调不仅个人要身心健康,社会也要健康;三是“维护健康是做人责任”,强调维护健康的必要性。
 
这三句话之间没有特别紧密的逻辑联系,类似于——有人说“健康是最重要的财富”;有人说“身体要健康,心灵也要健康;个人要健康,社会也要健康”;也有人说“维护健康是做人的责任”。所以考生只要能抓住“健康”这一关键词从三句话中任选一句话来写都可视为切题。不需要面面俱到,一一对应,重点说清其中一句的道理即可。

(先锋书店云夕图书馆一角)

【随文点评习作1】
 
祖父的树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一考生
 
祖父突然病了。(横空而来,开头有吸引力。)
 
收到消息,急急忙忙地赶回了老家。祖父躺在病床上,面容消瘦了许多,本就有些秃的头相较我上次看到他,又掉了不少头发。(扣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健康”,具体写祖父身体不健康。)我看着他,几丝心疼,几丝气愤,气他不注意自己的健康,语气急了些:“是不是又和老朋友去喝酒了!怎么说你都不听啊!……”他脸朝着窗外,一言不发。
 
等出了房间,气消了不少,冷静下来想想,自祖父去年开刀后,他已许久不喝酒了。他现在还天天听养生节目,对着祖母的菜谱指指点点,祖母那天还打电话来抱怨:“他现在是晓得维护自己的健康了,苦了我呦。”(借祖母之口巧妙再点“健康”,设置悬念,文章掀起波澜。)
 
在厨房找到祖母询问原因,祖母努努嘴,看向窗外。(无声胜有声。)进来时着急,我到现在才发现,老屋前的老榕树竟没了。
 
有些怅然,是从上个秋天开始吧,还没来得及在漫天黄叶中打落一地的银杏果,村口的银杏树就消失地(得)无影无踪。村里的孩子早上醒来,只能对着土包包,嗅着那载着银杏树的蓝色巨人留下的烟气,怔怔发愣。(描写细致真实。)
 
就是那天起,树一棵棵地奔走,消失在远方,留下千疮百孔的村庄。(写村庄不健康。)
 
我的村庄病了。(与开头祖父病了,呼应。点出社会“健康”问题。)
 
它曾是那么的绚丽。春日,我们抚看香椿的树干,看香椿挂满树梢。夏日,躲在榕树的阴影下,与日光捉着迷藏。还有秋日打落的银杏果,冬日挂满树杈的平安符。(描写生动形象。)
 
曾经的人们也是那么地爱护它。在多少炎热的盛夏,村里的老人从河里打出清水,细心察看有哪棵树缺了水。孩子们也不甘示弱,在春日的河堤边,种下一株株幼苗。他们曾是那么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它的健康呀!(村庄曾经的健康与现在的病态形成对比。)
 
但现在,又是怎么样了呢?
 
祖母嘴里不停地抱怨着:“你爷都一大把年纪了,还和挖树的吵架,村长都劝不住。”闭上眼,想到这个瘦弱的老人挺直了背脊,站在老树前,义正言辞:“你们不能挖走它。”(交代祖父生病的原因。)我也能想到对面的人用怎样不屑的眼神看着他,眼里只有利益闪着光。他们看不到自己的心病了吗?他们不会维护自己的健康吗?(我的地盘我做主,“对面的人”是什么人,为什么可以来挖树从而把祖父气病了?村长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这是揭示文章主题的关键,但此处交代不清,显得突兀,不能使人信服。)
 
推开房门,祖父仍保持着刚才的姿势。窗外,几个孩子唱着童谣,扛着树苗走来:“三月天,把树种……”水壶里的水浇在树上,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祖父笑了,至少,还有这么一群孩子,在维护着村庄的健康,维护着自己心灵的健康。(老树被挖,孩子栽下新苗,此情节虽然是作者刻意构思的亮色,但也冲淡了村庄不健康的悲哀。)
 
我看着床上的祖父,他虽然由于身体的疾病躺在床上,却一刻不停地维护着自己心灵的健康。(丰富“健康”的内涵。)
 
他的心头,该是有一棵树,一直健康生长的吧。(篇末点睛,简洁有力。)
 
【终评印象】
 
文章表现了健康的多种形态——身体的健康、心灵的健康、社会的健康,蕴含丰富,且能巧妙地将主旨蕴含于故事的叙述之中,设置悬念,一波三折,洋溢着生活气息。选材立意有现实针对性,行文技法有亮点。如果能够清楚交代村庄的“树”被挖走而祖父无法阻止的原因,就更好了。
 
【升格建议】
 
记叙文要给人真实感和亲近感,要善于捕捉事件中动人的细节。文章意蕴在材料的核心处,本文写到祖父与病了的村庄抗争时,可以进一步增加场面描写,增加细节描摹。
 
【加权赋分】
 
加权赋分57分,总分70分。

 (先锋书店云夕图书馆一角)

【随文点评习作2】
 
病态的言论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一考生
 
北京饭店遇袭女性,穿着得体,行为规范,但还是受到了质疑:“这么晚回去干嘛?肯定有问题!”
 
一日本留学女生因感情问题寻求好友庇护,最后好友被捅死。可是网友并没有放过这位好友:“这么善良干嘛?为什么没有一点警惕性呢?”
 
不禁想问,我们的言论怎么了,受害者是有罪吗?(由现实生活中的两则事例自然引出论题。)
 
有人说,健康是最重要的财富,身体要健康,心灵要健康。我看,言论更需要健康。(提出中心论点“言论更需要健康”。)
 
当事件发生,整个公众言论的焦点不在于同情弱者,鞭斥强者,(“强者”说法欠妥当。)而试图在受害者本身挖掘出一点罪状出来,这样的言论毫无疑问是病态的。(文章至此能自圆其说。)
 
病根在哪里?是人情的冷漠,还是道德的沦丧?
 
这些其实都言重了。根源其实在中国网络长期博眼球的传统。(这里转得突兀。归因需要推敲,建议看《是时候关闭你的上帝视角了》,该文附后。)
 
记得前几个月在电视上看花滑世锦赛,在看到中国小将不利的情形下,突然怀念起了中国过去的金牌选手,申雪和赵宏博。
 
拿起手机,搜索,发现第一条竞(竟)是申雪与赵宏博离婚。(这确实是博眼球,但开头两例的病根未必是。)震惊之中,发现只是一篇普通的介绍文而已,只是那个标题为它平添了多少浏览量!
 
标题党毫无疑问就是为了博眼球。在这个流量决定一切的时代,流量就是广告费,流量就是收益。在利益诱惑下,许多人不惜牺牲自己的良知,去发出一些不“健康”的言论。标题党还是小事,造谣者更是数不胜数,这是何种病态!(点题。)
 
而前文事件中的网络言论导向,同样如此。同情弱者谁都会干,毫无新意。如何博得公众的眼球,不如我们来探究受害者的罪状。许多人怀着这样心理,发出了对受害者的质疑,(此处分析不当。)在博得公众眼球同时,却不知自己是加深了对当事人的伤害。
 
突然想起,我们作文不也就是这样。为了博得批卷老师眼球,立新啊立新,决不可以平庸。在这个过程中不也会发出一些“不健康”的言论吗?
 
犹记,高一时写边城的读后感,我故意逆主题而为,探索边城悲剧的根源,并总结这是“质朴人性的悲哀”,并对这种人性进行批评。主题的确是新颖了,可最后语文老师以一个“中”评价全文,并留下一句评语“不要为立新而立新,这是不健康”。(例证牵强。)
 
非常感谢高一的这位语文老师,把我带上了言论健康的正轨。同样以此句送给我们病态的网络言论。
 
不要为立新而立新。
 
不要为博眼球而发文。
 
不要以病态的眼光思考问题。(“病态的眼光”与“为立新而立新”不是一回事。)
 
维护言论健康是做人的责任。(结尾灌注内在气韵。)
 
【终评印象】
 
本文化大为小,通过对网络言论不健康的分析,提出“言论需健康”的观点,切入口小,针砭时弊,有新意。不足之处在于对一些现象的分析没有深入本质,论证缺乏力度,说理不够透彻。
 
【升格建议】
 
议论文针砭现实要一语中的、分析透彻,推理和论证富有逻辑性。同样针对“北京饭店遇袭女性受质疑”等事件,我们来看看《是时候关闭你的上帝视角了》的分析:在每一起事件中,不幸已经发生,公众讨论无法弭平伤害或挽救生命。它的意义在于警示:未来避免悲剧重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可是焦点往往偏移了。“键盘侠”常常分成几派,争论受害者是不是还有改进的地方……  我更愿意相信,如今很多参与评论者并不想给谁冠上罪名。他们只是迫切地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不幸找上这个人?……他是因为不完美才遭遇不幸,那么我表现好一点,就更可能避免不幸。这个逻辑似乎是通顺的——当我们面对着真实的或虚构的故事,开着上帝视角的时候。……但当自己置身真实世界,没有上帝视角……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太复杂了。简单的逻辑尽管方便,却通常并不可靠……下一次,关闭上帝视角,像凡人那样去参与公共事务,会是更积极的态度。
 
这样的分析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抓住关键切中要害。再如针对“人肉搜索”现象,有同学是这样分析的:“人肉搜索”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曝光于所有人面前,它以其巨大的杀伤力,对整个社会的健康产生了威胁。“人肉搜索”的主体是网民,披着“伸张正义”的外衣对其他公民进行人身攻击。这种以恶制恶的行为,让网民自己也成为不健康的人。
 
议论文欲说理流畅,就要思路连贯;欲说理充分,就要论证严密。欲练就说理的功夫,就要不断加强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深邃眼光的获得,既来源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更来源于哲学思考。同学们要养成勤于思考、深入思考的习惯。尊重事实,保持独立思考。
  
【加权赋分】
 
加权得分51分,总分70分。
 
(先锋书店云夕图书馆一角)

【延伸阅读】
是时候关闭你的上帝视角了

王梦影 
 
每当有侵害事件发生,与加害者同时受到审视的,还有受害者。
 
和颐酒店遇袭女性,衣着得体,遇事冷静,还是遭遇了质疑:怎么这么晚回房间?女生出远门就是不方便。上个月,一位母亲在电梯里阻止男子吸烟,被拳脚相加。那是在自家小区,大白天里。仍有微博红人怒斥:怎么做母亲的?不能忍气吞声么?
 
本月初,一位中国旅日女留学生在家中遇害,嫌疑犯是她友人曾经的同居男友。据被害者母亲陈述,凶手有家暴倾向,友人不得不向遇害女生寻求庇护,借住家中。
 
这位姑娘仿佛已经无可指摘了。可她似乎仍有“不足”之处:太善良了。热门评论里带着惋惜:警惕心呢?这个男的多危险,再可怜朋友也不能做这个好人。
 
在每一起事件中,不幸已经发生,公众讨论无法弭平伤害或挽救生命。它的意义在于警示:未来避免悲剧重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可是焦点往往偏移了。“键盘侠”常常分成几派,争论受害者是不是还有改进的地方。
 
更糟的是,对受害者的审视,会变成某种暗示,从键盘上蔓延到人心里,内化成为整个社会心理的一部分——成为受害者是羞耻的。
 
今年8月,海浪将19岁的女学生冲上沙滩。她听信了诈骗短信损失了9800元,倍感煎熬,选择自杀。遗书里写道:“我也觉得自己很蠢,可是错误已经造成,无法解决,我害怕被骂……”她的社交工具用户名仍然是自己改成的“我是笨蛋”。
 
受害者有罪论并不新鲜。自1965年威廉·莱恩提出这个名词开始,人们注意到不公正的社会文化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围观者的头脑,让他们下意识地认为受害者有罪,而伤害是正当的。这些承担罪名的受害者通常来自声音较弱的群体,过去是黑人,现在很多是女性。
 
我更愿意相信,如今很多参与评论者并不想给谁冠上罪名。他们只是迫切地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什么不幸找上这个人?
 
他们会与你推心置腹:我知道伤害是不对的,但这是个真实世界啊,正确不意味着安全。为什么是他或她,而不是别人呢?肯定有哪些值得警惕的地方。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当事件已经发生,过程已经了解,这种找寻似乎非常容易得到答案。身在其中的人总是显得漏洞百出。
 
就像我躺在柔软的沙发里抱着爆米花,对着恐怖片里的傻白甜不断痛心疾首:门口就是怪兽啊,半夜三更听到响动,出去看个啥!我看到那个人进地下室了,你就别跟着下去了!
 
如果是我的话,一定能活到片尾。最后我这么对自己说。
 
这种小确幸,也能在审视受害者时获得——他是因为不完美才遭遇不幸,那么我表现好一点,就更可能避免不幸。
 
这个逻辑似乎是通顺的——当我们面对着真实的或虚构的故事,开着上帝视角的时候。
 
当我们俯视受害者,他们似乎总有可以提高的地方:犯傻、心软、莽撞……但当自己置身真实世界,没有上帝视角,无法看到事态发展的进度条,不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再也不能够辨认每一个路人的忠奸,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太复杂了。简单的逻辑尽管方便,却通常并不可靠。
 
不和陌生人说话不一定能得到解救。美国一项全国妇女研究发现,超过75%的强奸犯是陌生人。不是只有笨人才会败给电话诈骗,清华教授也会上当受骗。我们站在当事人的位置,不一定能做得更好。
 
我们的安全感或许根本就找错了方向——防范犯罪,约束受害者再严厉也是没用的,应该制约的是加害者。
 
用来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量,完全可以用来追问和督促——被诈骗利用的个人信息是如何泄漏的?公共场所的监控和警察及时反应如何到位?遭遇家暴的妇女有没有更安全的求助机构?
 
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数十名高矮胖瘦的性侵受害者和歌星Lady Gaga一起走上舞台,共同演唱“直到它发生在你身上,否则你不知道我的感受如何”。当时的副总统拜登介绍他们时这样说:“他们不断问自己,我做错了什么?事实上,他们什么都没做错。”
 
不幸永远在发生,之所以没发生在我们身上,或许绝不是某种优越,只是幸运而已。
 
下一次,关闭上帝视角,像凡人那样去参与公共事务,会是更积极的态度。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11月16日 9 版)
 
 
(特约点评:江苏省四星级高中、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曾获全国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多年执教高三、多次高考阅卷、陈桂华老师)

 
(更多精彩,请扫码关注公众号后查看历史消息)

边城读后感8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