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司马光说勤俭节约的话有哪些 司马光说勤俭节约的话是什么

司马光说勤俭节约的话?

司马光《训俭示康》中的10句话,精致深刻,值得收藏。

1. 俭,德之共也。——司马光《训俭示康》

赏析:简朴和美德是相辅相成的。

2.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司马光《训俭示康》

赏析:很多人都以拥有奢华的生活为荣,我却独独认为节俭朴素才是真正的美德。

3. 人皆嗤我固陋,吾不以为病。——司马光《训俭示康》

赏析:人们都在讥笑我的寒酸,但我不认为这是缺点和坏事。

4.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司马光《训俭示康》

赏析:古人以节俭朴素为美德,现在的人却认为简朴是一件羞耻的事情,还因此讥笑他人,哈哈,这真是一件令人称奇的怪事啊!

5. 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赏析:因为勤俭,一个人就不会有过多的欲望。真正的君子会淡泊欲望,所以不会被物质所迷惑和支配,就可以顺着正确的道路和真理去做事。而普通人如果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就会小心谨慎地做事,避免灾祸的降临,能够让家庭慢慢地富足起来。

6. 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赏析:我现在当宰相的俸禄,可以保证让全家穿得起绫罗绸缎,吃得起山珍海味,这么做没有什么困难的。

7. 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赏析:应该想一想人生无常这句话,从简朴到奢侈很容易,可从奢华再到简朴就很困难了。

8. 汝非徒身当服刑,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赏析:你今后一定要谨记勤俭持家,也要告诫和教育自己的子孙,让他们也懂得我家世代先祖俭朴的家风遗训。

9. 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委者虽不能禁,忍主之乎?——《训俭示康》

赏析:颓废、奢靡的风气已经到了如此严重的地步,我们这些当官的人就算不能将它完全禁止,难道还忍心去助长这样的行为吗?

10. 孔子称:“与其不孙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司马光《训俭示康》

赏析:孔子曾说过,奢侈就会变得骄傲,节俭就会流于固陋。与其骄傲自大,我宁可寒酸固陋。孔子还曾说:“一个人如果有节俭的美德,那么他一定会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很少会犯错误。”

司马光以俭为荣训导后代的领会?

宋朝颇负盛名的司马光,写过一篇颇负盛名的文章,曰:《训俭示康》。它不仅富有文采,而且以亲身感受和翔实的史料阐述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很值得人们一读。《训俭示康》是司马光以家书的形式,写给其儿子司马康的,通篇贯彻一个主旨:崇尚节俭,禁绝奢侈。在这封家书中,司马光不仅以父亲的威严口气,告诫其儿子当须身体力行,而且还严格要求其儿子“当以训汝子孙”,使子孙后代也照此规程行事,忠实地继承和发扬祖宗遗风。人们不禁要问:司马光一生为官,曾身为“重臣”、“宰相”,应算是位高禄厚、吃穿不愁、无忧无虑了,他究竟出于什么考虑,要写这么一封家书训诫后人呢?这要从《训俭示康》这篇文章谈起。——“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这是司马光写此家书的动因之一。关于司马光的先人是如何寒俭度日的,无从查考,不敢妄言,但司马光本人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崇尚节俭的典范。

他在这篇文章中就自述说:“吾生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这大概与祖辈的影响不无关系。文中,他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二十岁中了科名时,参加皇帝赐与的喜宴,同年都戴了花,独其不戴,当同年告诉他这是皇帝赐与的必须要佩戴时,才勉强戴了了事。他对于物质生活的信条是:“衣取蔽寒,食取充腹”足矣!他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他所以与众不同,并非是心血来潮,财源枯竭或“娇俗干名”,而是建立在“以约失之者鲜矣”的正确思想基础上的。正因为如此,这位封建士大夫才没有坠人剥削阶级醉生梦死的浊流,他不仅能够做到以清白相承,而且坚持以清白相传,要求自己的儿孙,世世代代不失清寒本色。——“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这是司马光写此家书的动因之二。司马光生于1019年,死于1086年,处于宋仁宗和宋神宗当政期间。

由于官僚机构膨胀,连年穷兵黩武,政局动荡危机,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尽管形势如此严峻,统治阶级非但不开源节流,与民生息,反而大开侈靡之风,肆意挥霍浪费。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详细陈述了这样一个实事,他说,过去,在其父亲司马池做群牧司的判官时,也请客人,也喝酒,但不过三巡、五巡,最多七巡而已,而且酒就从市场上购买,果品也不过梨粟枣柿之类,菜肴器皿就地取之,也不讲究。当时“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大家都是如此,“人不相非也”。然而,现在墩风大变了,宴请客人,酒必须是宫廷秘法酿制的,果肴必须是远方异珍,食物必须准备得很丰盛,豪华的器皿必须摆满案子,不然不敢会宾友,为此,请别人吃一顿饭“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因为在客观上形成了这么一种风气,“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司马光对这种侈靡之风是十分厌恶的,他面对世风日下的世局叹惜曰:“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大约正是这种浊流横溢的现实,使他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劝诫自己的儿孙们以俭朴修身齐家,他们非但不能以功名立足于世,而且有被浊流污染,丧身败家的可能。当然,如果说司马光写作《训俭示康》,仅仅是出于自身的俭朴性格和对社会糜烂现实的不满,是很不够的。司马光之所以能够和所以要写出《训俭示康》留与子孙,传于后人,更为深刻的原因是,他以历史学家的深邃目光比常人更分明地看到,崇尚勤俭,禁绝奢侈,于人、于家、于国的极端重要性。人们都知道,司马光是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作者。可以说,他为了写这部书,耗尽了毕生心血。然而,也正是他对“上、自战国,下终五代”历史“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的呕心沥血的研究,使他不仅弄通了“国家兴衰,生民休戚”的缘由,为皇帝统治天下提供了参考依据,而且从兴亡起伏、斗转星移的改朝换代中,还领悟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道理,这就是:勤俭一一兴人,兴家,兴国;奢侈——亡人,亡家,亡国。这是一条千古不变,屡试不爽的定律。

司马光当然不能不把这个重要道理诉诸后人。应当说,司马光作为博闻强记的历史学家,掌握这方面的资料太多了。在《训俭示康》中,他为了警醒儿孙后代,举了几个比较典型的事例: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听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听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听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遗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日:“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从这些正面例子,司马光得出结论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同时,司马光还列举了“奢而亡身丧家”的若干例子: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鲒知其及祸,及戍,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通过司马光对上述事例的分析描述可见,他长期的精心的对历史的研究,参透了其中奥妙,已经准确地触摸到了世事变迁的运行轨迹。因此,他真诚地希望自己的儿孙们戒侈立俭,远避覆辙,在家道、国道和世道的瞬息万变之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大约是司马光写作《训俭示康》的动因之三。《训俭示康》虽然行文很短,但足可称为不朽的著述。司马光的一些观点,不仅精辟深刻,而且极富远见卓识。例如,他在解释御孙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句话时提出:“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这话简直把道理说到家了。千百年的历史不正是这样的吗?凡是精明的仕宦臣民,无不注重于俭朴立世,他们抱着寿子孙后代和劳苦大众负责的态度,忠实地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言,尽管其中也有甘苦为邻,贫困相伴,但子孙安居乐业,功绩彪炳显赫,为世人敬慕和称颂。而那些违背这一规律巧取豪夺,为富不仁的人,尽管腰缠万贯,佩金戴银,嚣张一时,但最终要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迟早落个败家丧身,祸及子孙的可悲下场——这大约正是司马光撰写此文的良苦用心,也是今人读之应当深刻领悟和猛然惊醒之处吧!

训俭示康概括?

说明作者自己年轻时就不喜欢华靡,崇尚节俭;虽受世人讥笑,自己却不以为病。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先交代了自己的家世,说明勤俭持家是他们家一贯的作风,这就为结尾教训儿孙应当厉行节约,以保持优良家风作好了铺垫。接着列举三个事例说明自己不喜欢奢靡的性格与作风;

一是从幼儿时起,就不喜欢穿着金银华美之服;

二是考中进士,参加闻喜宴时,独不戴花,经同年规劝,乃簪一花;

三是平生布衣蔬食,但求蔽寒果腹,在遭到别人的讥笑时,也不以此为缺陷。文章是写给儿辈看的,在文中列举自己的生平事迹,现身说法,亲切动人


您可能感兴趣